乡村小学里的一间教室,前排的座位上坐满了各个年级的在校学生,后排的座位则都是村里的大人。他们的国家被打败了,在场的大人孩子都知道,但他们眼前摆放的是蒙学课本,是法语语法读物。所有人都在悉心地聆听校长哈梅尔先生说话——讲他的“最后一课”。

阿尔丰斯·都德的这篇自传体故事,不只是在法国有名,也不是只有中国的语文书将它收为课文。故事的主人公,小弗朗茨,那天很晚才到校,他诅咒学校,因为那天哈梅尔先生要考语法,而他十分讨厌语文,不爱学语法词汇。在路上,他为鸟叫分心,为阳光明媚的天气而分心,他还看到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行伍。他顶着逃学的诱惑朝学校走,路过市政厅,看见许多人正在围观一张告示,告示上说,过去的两年里,我们听到了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:战败、征兵、被占领。

弗朗茨疑惑不已。到了学校,他以往迟到逃学时都是躲躲藏藏趁乱进去的,这一次校园里却出奇地安静,安静之中有种肃穆的东西。一切都不同了。没有任何的喧闹为他打掩护,他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教室,窘得不行,可是哈梅尔先生并没有斥责他。他的声音非常和蔼:“快去你的座位上吧,小弗朗茨。”

还有一些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:校长穿上了最好、最正式的服装,戴着黑丝绸软帽,衬衫干净、笔挺,回应着肃穆的氛围。镇上的长老们都坐在后排。前任市长、前任邮局局长,都十分沉静地坐在那里,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——豪瑟,他的面前摊开了一本破旧的、卷边的语法课本,上面放着他的大眼镜。

哈梅尔先生开始说话,说的是大人们都已经知道的消息:普鲁士的首府——柏林那里下了命令,这座位于普法边境小城的学校,不能再教法语了。即将派来一位新的老师,取代他教孩子们学德语。这是他教的最后一节法语课,一次带着耻辱的、无可奈何的作别。当老师发放新的写字本的时候,孩子们都领会了他所说的意思和传达的心境,那些本子封面上印着“France, Alsace, France, Alsace”,它们就像法国的旗帜在风中飘拂,引得每个人仰头注目。

![1111.webp][1] 

再也没有哈梅尔先生接下去说的话,更适合鼓动一个外国人去学法语的了。他说:法语是最优美的语言,最纯净,最有逻辑性。后边的几句也许更重要:我们必须保卫法语,永远不能忘却它,因为当一个民族受奴役的时候,只要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语言,他们就拥有监狱大门的钥匙。哈梅尔先生讲语法,讲书写,小弗朗茨深深地懊悔,懊悔之前没有认真对待语文课。他学得特别专心,只是在听到屋顶上鸽子的咕咕叫声时分了心,他想:那些普鲁士人也会教鸽子说德语吗?

坐在自己坐了四十年的椅子上,哈梅尔先生放眼回望自己熟悉的花园、树木、石头墙。年长的人在跟着拼读单词的时候声音颤抖。豪瑟先生两眼都是热泪,也站起来指点孩子们的书写。故事的结尾是经典的:当教堂敲起午祷的钟声时,普鲁士军人也吹响了喇叭。最后一课结束了。校长起身,想说点什么,却没说出来。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上几个大字:法兰西万岁!

然后他呆在那儿,头靠着墙壁,话也不说,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:“放学了,你们走吧。”


《最后一课》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作品,常期被选入我国中选语文教材,作品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,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,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,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。


《最后一课》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集,精选了《磨坊文札》和《月曜日故事集》中不同主题的作品。其中《最后一课》是脍炙人口的名篇,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,作为“爱国主义”的符号,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。

中文名称: 最后一课

外文名称: the last lesson

作者: 阿尔丰斯·都德

  [1]: https://www.zuidou.com/usr/uploads/2023/11/3946615743.webp

标签: 50:伟大的短篇小说们, 都德

添加新评论